公司论坛   |  员工登陆

公司简报

内镜及附件清洗消毒灭菌体会

    随着内镜检查的广泛应用和内镜治疗的不断开展,内镜及附件的种类越来越多,特别是有些附件如治检钳、注射针等在内镜检查治疗中需突破人黏膜屏障而造成损伤,这些均是造成医源性感染的危险因素,尤其是HBV、HCV、TB、沙门氏菌及Hp的交叉感染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[1],因此内镜及附件的消毒十分重要。我院根据2004年版《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》的要求,设了单独的清洗消毒室和内镜诊疗室,上消化道和下消化道内镜的诊疗工作分时间段进行,不同部位内镜的清洗消毒的设备亦分开。工作人员在诊疗清洗毒时,除穿工作服,还戴渗透围裙、一次性口罩、帽子、橡胶手套等。在诊疗、清洗消毒时,进入人体无菌组织,器管的内镜及所有附件进行灭菌处理。进入人体消化道、呼吸道等黏膜接触的内镜,进行高水平消毒。内镜消毒灭菌后要定期做生物学监测。现重点介绍清洗、酶洗、消毒灭菌方法:内镜使用后,纱布擦拭外表面污物,反复送水、送气10 s。

  1  水洗

  流动水下彻底冲洗;取下活检阀门,吸引器送气按钮,用清洗毛刷洗活检孔道和导光软管吸引器管道,刷洗时两头见刷头;接全管道灌流器用50 ml注射器,吸不冲洗送气、送水管道,用吸引器反复抽吸活检孔道;用吸引器吸干活检孔道的水分,50 ml注射器吹干送气,送水管道,并擦干镜身;活检钳、细胞刷应彻底清洗、擦干。

  2  酶洗

  将擦干后的内镜置于酶洗槽中,用注射器抽吸多酶洗液100 ml,冲洗送气、送水管道,用吸引器将多酶液吸入活检引道,操作部用多酶液擦拭;附件、各类按钮、阀门用多酶液浸泡,附件还需要在超声清洗器内清洗5 min~10 min;多酶洗液每洗一内镜都要更换。

  3  清洗

  多酶洗液浸泡后的内镜,用注射器彻底冲洗各管道,同时冲洗内镜的外表面;用50 ml注射器向管道冲气,排出管道的水分。

  4  消毒

  4.1  2%碱性  二醛浸泡消毒灭菌时,将内镜擦干置于消毒槽并全部浸没消毒液中,各孔道用注射器灌满消毒液。

  4.2  需要消毒灭菌的内镜采用2%碱性  二醛浸泡时间:内镜、肠镜浸泡≥10 min;结核杆菌、其他分枝杆菌等特殊感染≥45 min;需要灭菌的内镜浸泡10 h;当日不再继续使用的内镜浸泡30 min。

  5  内镜消毒后冲洗干净

  内镜消毒后更换手套,用注射器向管腔注入空气,去除消毒液;在流动水下用纱布反复清洗内镜表面,反复抽吸清水,冲洗各孔道;用无菌纱布擦干内镜外表面,将管道抽吸干净;采用消毒剂浸泡灭菌的内镜,必须用无菌水彻底冲洗。

  6  其他

  活检钳、细胞刷、注水瓶及连接管弯盘、敷料缸采用压力蒸汽灭菌,其中活检钳、细胞刷,弯盘一用一灭菌;注水瓶内的无菌水每天更换,非一次性使用的口圈用高水平化学消毒剂(含有效氯5 00 mg/L),浸泡30 min,冲洗干燥后备用;灭菌后的附件按无菌物品存放;储柜每周清洁消毒一次;每日诊疗工作结束后,用75%乙醇将内镜及管道冲洗,干燥后存放柜内;每日工作结束后,对吸引瓶、吸引管清洗后浸泡(含氯消毒剂)30 min,清洗槽、酶洗槽、冲洗槽清洗后用含氯消毒液消毒:每日诊疗工作前对内镜再次用2%二醛浸泡消毒20 min,冲洗干燥后备用。

  7  内镜消毒、灭菌效果的监测

 

  消毒剂浓度每日监测;消毒后的内镜应当每月进行生物监测,并记录;消毒后内镜合格标准为细菌总数<20 cru/件,不能查出致病菌;灭菌后内镜合格标准为:无菌。

  8  讨论

    胃肠镜及其附件的清洗、消毒、灭菌是极其重要的,如不严格执行可引起某些疾病的交叉感染,尤其是人类免疫缺陷的病毒(HIV)传播的可能更为突出,实验证明内镜检查是医源性感染的潜在因素,目前国内外普通认为二醛为理想的消毒剂,不仅对多种细菌,霉菌有杀灭作用,而且对乙肝、丙肝病毒、HIV均可使其灭活。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及人们对疾病的预防、治疗认识水平的提高,一次性医疗用品应用而生,内镜室一次性口圈、手套、床垫的使用为交叉感染的预防起到了进一步的作用,护士工作的到位对预防交叉感染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。